发布时间:2019-11-15 03:47:37
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、先导性、服务性行业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山东交通运输事业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始终把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联,以解放思想为先导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砥砺奋进、接续奋斗,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勇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和时代尖兵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取得突破,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,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,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。
公路网络四通八达,“山东的路”享誉全国
新中国成立之初,省内能正常通行汽车的公路仅有3152公里,其中绝大部分为土路,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5公里。经过70年的建设,全省公路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高速公路纵横齐鲁,国省道路连线织网,农村公路进镇入村。截至2018年底,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7.56万公里,居全国第2位,是1949年的87.4倍;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75.9公里,居全国第3位。
高速公路成就辉煌,自1990年开工建设济青高速以来,山东高速公路实现了从零到6000多公里的跨越。1998年-2008年,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公里、2000公里、3000公里大关,连续10年领跑全国,在全国率先实现“市市通高速”,“山东的路”享誉全国。近年来,以加密、提速、扩通道为重点,着力建设“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”高速公路网,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历史上在建项目最多、在建里程最长、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,今年底通车里程将突破6400公里,2020年底通车里程将达到7400公里。今年7月份起,济青高速、滨莱高速等“四改八”改扩建工程相继完成,山东进入八车道高速公路时代,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提升到23%。
全省普通国省道里程1.96万公里,连接全省所有县级以上节点,覆盖了90%以上乡镇和重要旅游景区,规模及技术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。自2015年起,省政府在全省实施普通国省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,新改建穿城路、断头路2840公里,集中整治和改造升级6106公里安全隐患路段,全面提升了普通国省道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。
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24.78万公里,农村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5公里,均居全国第2位。2003年至2005年,村村通油路、村村通客车、千人以上岛屿通航的农村“三通”民心工程赢得农民群众热烈欢迎。近年来,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重要指示精神,先后开展了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、千村公路扶贫、农村公路“三年集中攻坚”等一系列专项活动,农村公路发展速度、网络规模、管理水平全面提升,行政村通沥青(水泥)路率达到100%。到2020年,具备条件的自然村也将全部通上公路。
铁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,高速铁路助力高质量发展
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省境内仅有胶济、津浦两条铁路干线和兖济、临枣等支线。“八五”期间,山东加大投入力度,开展铁路建设大会战,1995年,纵贯山东的京沪线全线建成通车。进入21世纪,山东省内铁路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,京沪、胶济线实现了山东省电气化铁路零的突破,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开行标志着山东高铁建设的新起点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山东省全面加快铁路建设,新改建铁路4300公里,新增营运里程3000公里。2018年,济青高铁、青连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,济青高铁成为省第一条以地方为主投资建设的国家干线高速铁路。截至2018年底,全省铁路营运里程6222公里,居全国第5位,其中高速铁路1747公里,居全国第3位。“四纵四横”货运铁路网全面建成,“四纵六横”高速客运铁路网加快构建。以省会济南为中心,2小时交通圈覆盖省内高铁沿线城市,通达全国近300个城市。济南到北京每天有90多趟高速列车,最快只需要1小时23分钟,到上海只需要3个小时,山东高铁网成为促进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,截至2018年底,全省9个市编制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,5条地铁建成通车,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95.1公里。
现代化港口建设加速推进,内河航道通江达海
山东海岸线全长3024公里,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2位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港口设施设备简陋、靠泊能力差,货物装卸基本靠肩挑人抬。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,沿海一大批深水、专业化、大型化泊位建设完成,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程度和管理水平,都迈上新的台阶。截至2018年底,全省沿海港口总泊位数达到597个,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07个,总通过能力达到8.6亿吨。沿海港口运输生产能力迅速提高,1995年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,2012年突破10亿吨,2018年达到16.1亿吨,居全国第2位,外贸、金属矿石、液体散货吞吐量均居全国第1位。现在1个月完成的吞吐量,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40多倍。
青岛港吞吐量突破5亿吨,日照港和烟台港吞吐量突破4亿吨,均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前十名,山东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超4亿吨海港的省份。运力规模不断扩大,海河运力达到1659万载重吨,中韩客货(滚)班轮运输航线企业和船舶数量均占到全国70%。港口转型升级成效显著,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创出单机平均作业效率39.6自然箱/小时的世界记录,成为目前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、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。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沿海港口资源整合,山东港口集团于8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,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奠定坚实基础。
内河航道通航条件不断改善,正全面构建以京杭运河为主干,小清河、黄河、徒骇河为基础的“一纵三横”和以京杭运河主通道及其主要支线航道为基础的“一干多支”的高等级航道网。截至2018年底,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150公里,其中三级以上航道272公里,二级船闸6座,千吨级船舶可由黄河南岸的东平湖直达长江。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232个,通过能力7021万吨。小清河复航工程开工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,将于今年开工建设。
机场建设快速推进,航空事业蓬勃发展
新中国成立后,党中央、国务院十分重视民航事业发展,1958年组建中国民用航空济南站、青岛站、临沂站,年发送旅客仅379人次,货邮吞吐量222.6吨。经过70年的发展,截至2018年底,全省共有济南遥墙、青岛流亭等9个运输机场,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,形成了“两枢一干六支”的民航运输格局。2019年,省委、省政府全面整合全省机场资源,组建成立山东机场管理集团。全省航线数量不断增多,布局持续优化,目前共执飞国内、国际航线670余条,其中国际航线74条,与欧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、亚洲的多个国家直接通航。旅客和货邮发运量快速增长,201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763万人次,货邮吞吐量43.3万吨,全省机场一天的旅客吞吐量是1958年全年的40多倍。
运输装备更新换代,运输服务能力全面增强
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省道路运输仅有机动车1756辆,多以马车等非机动车为主;机动船不足百艘,沿海运输以木船为主。经过70年的发展,到2018年底,全省营业性汽车发展到115.96万辆,是1949年的660倍,其中营业性客车2.1万辆、营业性货车113.86万辆;水上船舶1万多艘。运输装备提档加速,目前中高级营业性客车占比达96%,重型货车占比达50%,渤海湾鲁辽客滚运输规模、船龄、现代化程度均保持国内领先,内河新建船舶标准化率达到100%。运输组织方式更加科学集约,甩挂运输、多式联运、无车承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快速发展,“齐鲁号”等中欧班列开通并稳定运行,中韩陆海联运累计贸易额达到9.5亿美元。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实施,全省公交车6.55万辆,济南、青岛、威海、烟台、枣庄、潍坊6市被交通运输部先后列入国家“公交都市”创建城市。场站网络体系基本建立,全省初步形成高铁济南东站、青岛北站等7个综合客运枢纽,等级客运站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;建成黄河三角洲滨南、临沂华阳等一批现代化交通物流园区,全省县级农村物流节点覆盖率达到90%。2018年,全省公路水路累计完成客运量5.2亿人次、货运量33.1亿吨,公路货运量占全国总量的近8%。
改革创新不断深化,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
改革开放以来,山东交通运输持续深化行业改革,大力激发交通运输发展活力,行业发展不断实现转型升级,走出了一条智慧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安全发展之路。智慧交通发展迅速,积极推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,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智慧平台投入使用,建成滨莱高速公路无人驾驶测试基地等智慧高速项目;年底将全面取消我省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,ETC收费站覆盖率将达到100%。绿色交通取得突破,全面完成国家绿色交通省创建,累计完成投资231.5亿元,建成24个重点支撑项目,山东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。大力发展新能源、清洁能源运输工具,全省20万辆营运黄标车全部淘汰,新能源和天然气营运车辆达13.5万辆。加快运输结构调整,全力推进9个港口集疏运铁路项目和18个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,推动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“公转铁、公转水”。坚持安全第一,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本质安全系统工程,夯实安全生产基础,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,深入开展平安交通等重大专项行动,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70年风雨兼程,70年赶超跨越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山东交通运输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的“加快交通互联互通”重要指示为方向,以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指引,以建设交通强省为目标,科学统筹推进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机场、城市轨道等运输方式融合发展、一体化发展,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山东交通互联互通,努力实现山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。